规划类学生转城市设计专业的申请里,有很大的一个弱项就是跨学科的理论认识及理论实践能力。在玮璘的项目里,无论是概念型还是落地型项目,任课老师在前期都花了不少时间去引导他对这些跨学科知识进行研读和设计转化,所以从他作品集里你会发现不少有趣的跨学科片段……
我们本期「案例专访」的主角:想法多且缜密,知识点饱满且全面的TA,习惯从多重层面去思考一个场地的TA,所做项目都洋溢着个性化气息的TA,请注意,以上的TA都是同一个人!接下来一起看看,TA会和我们分享哪些精彩内容吧。
赖玮璘
原专业:广州大学 城市规划
申请专业:城市设计(Urban Design)
在读校区及工作室
ACG广州校区
ACG场域空间设计工作室
录取院校
伦敦大学学院UCL
谢菲尔德大学
AA建筑联盟学院
卡迪夫大学
悉尼大学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
▏是什么原因选择了这个专业?
Lai:按照目前的开发程度,城市设计应该成为国家新的环境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城市设计在大部分时候仍是属于城市规划专业中的一个分支,并没有独立拓展开来,所以在国内城市设计的学习非常地受限。
因此,我选择在国外攻读城市设计专业,同时我希望学习到更多的前沿的设计方法和理论,能够让我的设计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图片来源于Lai,请勿盗用(作品集)
其实,城市设计师是很独特的一个职业,既可以是策略的发起者,也可以是空间设计的落实者,能够将我所希望的对城市的改造从大到小付诸现实。
另外,城市设计专业涉及到多个专业和不同领域的协调与碰撞,而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也是同样希望从各个方面去改变城市,由大到小,从规划、景观、街道空间、建筑、室内、家具到工业设计等等,因为在我看来,城市即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名词,本质只是一个由不同层面融合而成的综合体。
图片来源于Lai,请勿盗用(作品集)
▏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设计师或者作品?
Lai:讲一位我最近比较喜欢的特别的设计师:Olafur Eliasson,这位其实是我在做作品集的过程中了解到的一位艺术家/设计师,他的设计很多是我很喜欢的那种沉浸式装置和建筑设计,是能给人带来视觉冲击的,能引起观众欣赏并引起反思的作品。
Olafur Eliasson作品
▏申请过程中做了哪些准备?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灵感呢?
Lai:首先,语言提早准备,留出更多的时间提高作品集的深度,建议有出国留学计划的同学在大二结束(建筑、城规、园林等本科五年制)的暑假就开始着手准备英语,我就是属于对未来规划比较迟钝的那种人,大三才有留学的打算,语言考了很长时间导致作品集准备时间被压缩到四个月。
图片来源于Lai,请勿盗用(作品集)
而作品集准备方面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对自己设计理念的思考,因为我在高校的专业学习中大多数接触到的项目是被给予设计任务(任务书),设计最初的思考阶段直接跳过,被动地形成了一个设计方向,这导致我在刚开始准备作品集的时候完全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于是,我决定放弃了在本科阶段前几年做的项目,重新审视自己到底希望通过设计达到什么目的。
在这个寻找灵感的过程中,我没有选择去参考建筑作品,而是通过一些日常的事物和城市这件事本身作关联(比如城市系统和生态系统其实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城市肌理能找到人类骨架的影子)。这些类似的概念本身很普通,但是如果你能深入某一方面去作研究(说起生态系统,可能是养分的吸收的过程?城市中的养分是什么?这个过程怎么通过设计去塑造?)相信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设计理念。
图片来源于Lai,请勿盗用(作品集)
▏项目或者作品中比较满意的是哪个,展开讲一讲创作灵感、创作过程等等?
Lai:前面三个项目其实都完成度很高然后做的也比较顺利,反而是最后粤剧舞台的项目花了比较多的精力,时间更多地花在对粤剧文化的了解以及装置艺术的一个认知,但同时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项目。
因为很早之前我就希望能做一个反思性质的设计,针对的是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摈弃本土文化艺术而一味追求大众现代艺术的风气。后来我选择了做装置艺术是源于北欧的艺术家们喜欢将装置艺术作为一种对社会、文化和环境进行反思的媒介,给人以代入感。而我选择装置艺术期望能给本地的青年群体带来从“被吸引——代入感——深刻反思”的过程。
图片来源于Lai,请勿盗用(作品集)
最初Swing老师就提供了几种切入点,我们也讨论了很多种通过设计展示粤剧的方式,包括用形体、展览策划、内部场景代入等等,后来真的纠结了挺久的,结果也是全都用上了(喜极而泣)。
最终选择了将著名的粤剧曲目《帝女花》的故事线作为展览路径,故事分为七大场景,剧中的布景、道具和主人公的心情起伏分别对应不同的装置外部造型、装置主题和室内场景。
图片来源于Lai,请勿盗用(作品集)
▏在创作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克服的呢?
Lai:遇到的其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图纸表达吧,在多次内部阶段性评图的时候老师们都提出我的分析和设计概念图纸会让第一次接触我的方案的人一头雾水,其实原因就是虽然我心里清楚我的设计的逻辑是怎么样的,但是有时候为了展现出完整的逻辑线我会绕弯路把很多不重要的信息也展现出来,导致做出来的效果不够直观和清晰。
后来,我和蔡老师、Swing老师聊了很多,他们分别给了我不同的建议。后来我把很多做过的图纸推翻重做,同时找了很多在工作室的同学也来一起参与评价我的表达,他们提出的直观感受给予我的反馈能让更好地找到修改的方向。
图片来源于Lai,请勿盗用(作品集)
▏在申请过程有什么趣事可以分享吗?
Lai:在准备作品集的中期报名参加了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在ACG的讲座,抓住了和他一对一面试讨论作品集的机会。我自身汇报能力和语言基础比较弱,于是我认真准备稿子,蔡老师也是很有耐心地和我反复练习了几次。
汇报非常顺利,在讨论中我也得到了谢菲院长和老师们的肯定和宝贵的建议。其实这种机会我建议大家可以多参加,因为不会花费很多时间,但是却能得到很多的经验以及刷脸的机会,对申请也很有利,是可以在文书中给你加印象分的经历。
图片来源于Lai,请勿盗用(作品集)
▏怎样了解到的ACG,是什么原因选择ACG助力你的申请?
Lai:是大学同专业同班的同学介绍我来的,原因有两个(我比较实在):第一性价比高,课时量多可以比较灵活地分配;第二我认为老师们都很优秀并且擅长的领域、专业和风格不同,会给我带来不同方向的专业知识的拓展,在我看来是非常合理的老师配置。
▏在ACG发生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呢?对哪位老师的印象最深刻?ACG对你作品集创作最大的帮助在哪些地方?
Lai:其实每个老师我都很喜欢。因为年龄上的差距不大,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交流其实没有很多的代沟。一开始我会感觉有点拘谨,后来发现老师们都很可爱,上课也是一个很开心的交流的过程,后来也逐渐和几位助教熟悉,成了在工作室的“饭友”。关于我的豪华老师团:
蔡老师(Kevin)就是课下很温和很有梗+课上专业严格的反差萌,我从第一次见面就感觉Kevin很好相处,由内而外都给人一种很温和的感觉,不过上课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他专业知识的丰富,一眼就会找到我的设计上的很多问题,会和我用草图进行一整节课的交流(蔡老师画图真是随手就来,桌子上都是他画图的痕迹哈哈哈)让我慢慢养成一种更适合国外学习的思考方式。
图片来源于Lai,请勿盗用(作品集)
Swing老师是个才华与美貌集一身的女子,而且她很清楚我们国内高校学生做设计作业的难处,我的其中一个作品是学校的一个设计作业,那时候我刚开始接触国外的设计思考方式,在她的帮助下慢慢适应和放开了我的设计手法,和Swing相处很自然,而且我们还都讲粤语,莫名有种亲切感。每次在工作室有问题请教她,她都会立马停下手头的工作和我耐心交谈,给Swing疯狂打call!
雅丽老师是我比较晚才认识的老师,太可惜了,雅丽真的很有梗也很搞笑,在她的课上有一种在跟朋友聊方案然后被疯狂吐槽的感觉。不过,雅丽老师对学生真的很好也很专业,在“灵魂庇护所”这个项目里需要做一个比较复杂的实体模型,我的手工模型经验不是特别多,于是她在课下会很耐心地帮助我,教我各种各样的利用工具和材料的方式,有时候还会自己亲手上。
图片来源于Lai,请勿盗用(作品集)
ACG对我最大的帮助我感觉更多的是在工作室里大家一起浴血奋战的氛围,这种氛围感觉是我坚持下来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特别是到了最后一个月大家都经常熬到很晚才坐夜班车回去,白天又很早过来,大家也互相不服输,良性竞争一起进步。然后好多朋友都帮助过我,特别鸣谢模型小能手家宝同学还有我们的软件大佬Jordan老师和做图小天才小林老师~
▏成功拿到这么多top offer有什么经验想和大家分享?(作品集创作、院校申请、资料准备等等方面)
Lai:首先,通过个人经验结合老师给我的建议,我认为作品集创作有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必须要足够吸睛,这是吸引读者的兴趣深入了解你的方案的前提。
其实,每年每个院校的申请人数如此庞大,作品集的审核导师不会花太多时间去阅读你的作品集的每一处细节,所以你要做到的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最重要的地方,每个设计必须有一两个亮点,可以是你的设计的立面造型或者前沿的设计理念,抓住这个重点后,建议花大量的时间把图面表达做到最好,即使是一些细节也要抓住!
图片来源于Lai,请勿盗用(作品集)
▏最终可能会选择哪所院校,为什么?
Lai:个人会更倾向于UCL吧,因为很喜欢UCL的Urban Design里的research cluster,其中前沿的设计理念比较吸引我,其次考虑了Bartlett在建筑领域的知名度。
图片来源于Lai,请勿盗用(作品集)
▏对于即将要开始的海外留学生活,有哪些计划呢?
Lai:继续练英语熟悉对话,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学习最新的参数化建模、渲染软件,提前了解院校专业的学习内容,当然,最重要的是准备好在国外疫情情况下对自己的保护。
图片来源于Lai,请勿盗用(作品集)
<span st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