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因为有了这门艺术的存在,让我们看到的不完全是满满的钢筋水泥,和不断的毁坏与重建中伤痕累累,毫无美感可言的城市。让身处城市压力的我们偶尔抬头也能有一丝的惊喜。
建筑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因为有了这门艺术的存在,让我们看到的不完全是满满的钢筋水泥,和不断的毁坏与重建中伤痕累累,毫无美感可言的城市。让身处城市压力的我们偶尔抬头也能有一丝的惊喜。
这个冬天,我们一起用一种区别于传统课程设计的新研究设计方法——即从社会现象和相关理论,开始研究、设计、分析,并相互促进来推动初级概念演化成以建筑的形式出现的设计方案。建筑将成为我们研究的映射,而非仅仅是形式语言的表达。
北京以环为基本单位从中心向周围扩散的城市结构,使得城市的发展逻辑与功能分布不得不围绕着“环”这一概念来产生。那么这些“环”的剖面则成为了城市的缩影,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希望首先通过沿着城市环路剖切来建立起一个研究范式,通过剖面图将城市现有的空间结构转化为一个个剖切标本。
在对这些标本进行研究后,我们将对其进行解构和重组,原本固化在以“环”为单位分布的空间形态中的活力可能被重新激发出来,原有的单一环状结构将有可能在立体空间中被打破,并形成新的城市空间构成可能。
最终,我们希望提供一个对城市发展与规划具有批判意义的设计成果。
导师介绍
毛磊
方石建筑(Monolith Architects)创始合伙人,毕业于荷兰贝尔拉格建筑学院,曾就职于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
其建筑及研究作品曾参加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北京国际设计周等。
其所带领的方石建筑设计的作品X-cinema(多功能影厅)曾获得AIM国际建筑大奖,作品HYPOTENUSETHERMAE(斜边浴场)在Arch Out Loud竞赛中获二等奖。
其曾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与长安大学建筑学院,译著《作为界面的城市——数字媒介如何改变城市》。
▲导师作品▼
课程详情
课程简介
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建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收获新的研究方法、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长期以来,我们的建筑研究方法与建筑设计方法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框架里,导致我们的设计难以推陈出新,总是拘泥于形式或者功能的相互博弈之中。
而本次workshop试图与学生一起共同推荐一种区别于传统课程设计的新研究设计方法——即从社会现象和相关理论开始,来构建起一个建筑最初的程序逻辑,最终推导出一个设计。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设计、分析交替出现,并相互促进来推动初级概念演化成以建筑的形式出现的设计方案。建筑将成为我们研究的映射,而非仅仅是形式语言的表达。
课程成果
一个所有成员整合在一起的设计大图,为所有人可以使用的。每组成员有自己的研究图,由组内成员共享。个人的设计图,属于每个参与者个人。整个设计可以集合成册,作为每个人的共同成果。成果可作为一个项目放入作品集或作为背景提升项目。
▲毛磊导师在长安大学
指导的“公共空间的间隙”工作坊学生成果
课程对象
申请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硕士可能的学生,有一定的软件基础与设计基础。
课程安排
第一阶段学员将会分组进行调研,并形成小组调研成果,第二阶段学员将会各自基于自己所在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各自的设计,第三阶段所有学院各自的成果将整合成一个超越建筑对城市发生影响的设计。
需要软件:CAD/PS/AI/ID/SU/RHINO
Part 1
第1天上午:开题,介绍整个workshop,并介绍关于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城市的相关理论、比较世界各地大都会的发展逻辑。
第1天下午:调研城市空间。选择自己希望深入研究的具体的城市场地。确认该空间在城市中的位置,以及它与城市整体的关系。
第2天上午:讲解图像、图解作为记录方法和研究方法。MAPPING,影像记录,拼贴,图解。
第2天下午:分组调研所选择的具体的空间场地。
第3天 调研与记录表达
第4天下午 阶段总结
Part 2
第5天 上午:相关设计方法与设计案例解读
第5天 下午:设计与作图
第6天:头脑风暴
第7天 上午:设计表达方法讲解
第7天 下午:设计与作图
第8天:设计与方案表达
第9天 下午:设计总结
第10天:休息一天
Part 3
第11天 上午:个人设计成果内部汇报评图
第12天:调整补充设计
第13天:整合所有设计与成果
第14天:打印与整理所有研究成果和图纸
第15天:评图
课程时间
2020年2月10日-24日
收费情况
内部学员抵扣15个课时,非内部学员需单独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