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留学
艺术留学 > 艺术资讯 > ACGx设计展 | No.4 埃莱娜·比奈摄影展“揭示建筑的成就、力道、情感与脆弱”

ACGx设计展 | No.4 埃莱娜·比奈摄影展“揭示建筑的成就、力道、情感与脆弱”

发布时间:2019-06-24 17:08:08 艺术留学咨询:400-612-8881

拍摄照片意味着将流动的世界定格,以观察某些特定元素。通过这个过程,联系与对话在轮廓、光线、空隙、特写镜头和背景、人物、结构,以及各种材料之间发生,画面逐渐成为一个拥有自身叙事的自足世界。因此,我决定在展览里突出这些图像之间连结和联想的力量,并希望这种张力能在我所选择的各种主题和建筑师中体现。”

ACG x 设计展带你去看展系列活动

ACG x 设计展带你去看展系列活动

No.4


上海站


摄影展


埃莱娜·比奈:


揭示建筑的成就、力道、情感与脆弱


拍摄照片意味着将流动的世界定格,以观察某些特定元素。通过这个过程,联系与对话在轮廓、光线、空隙、特写镜头和背景、人物、结构,以及各种材料之间发生,画面逐渐成为一个拥有自身叙事的自足世界。因此,我决定在展览里突出这些图像之间连结和联想的力量,并希望这种张力能在我所选择的各种主题和建筑师中体现。”


"Taking a photograph means framing the flow of the world in order to observe certain specific elements. Through this process connections and dialogues are created between lines, light, voids, close-ups and backgrounds, figures, structures, various materials, until it becomes a self-contained world with its own narrative. I decided, therefore, that the exhibition should highlight the force of these connections and associations in the images, in the hope that this dynamic also be captured among the various themes and architects chosen."


——埃莱娜·比奈 Hélène Binet

展讯便签

展讯便签


2019/4/19-7/12


11:00-19:00


周一闭馆


展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地址: 上海市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


展厅: 3楼展厅


费用: 免费

埃莱娜·比奈肖像照,由João Coles拍摄

光影三十年


埃莱娜·比奈生于1959年,她出生于瑞士,成长于罗马,曾就读于欧洲设计学院摄影专业,毕业后在瑞士日内瓦大剧院短暂任职摄影师。而此前,她刚获得英国皇家摄影协会颁发的Hundred Heroines、以及英国Ada Louise Huxtable建筑贡献奖,为称为是当下最炙手可热且神秘低调的建筑摄影家。


八十年代中期,埃莱娜·比奈与他的丈夫白瑞华移居伦敦,并逐渐将兴趣转移至建筑摄影。在当地,比奈结识了扎哈·哈迪德等一批新锐建筑师,而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主席阿尔文·波亚斯基与其他同僚的鼓励和引荐下,她前往柏林完成拍摄了首个项目。


在当代建筑领域中,比奈始终坚持使用胶片创作。她的摄影多以欧洲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为主题,近期也开始关注自然景观与亚洲古代建筑。


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曾形容她:“比奈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揭示了建筑的成就、力道、情感与脆弱。”


在首次拍摄约翰·海杜克的柏林公寓楼项目(1987年)时,比奈就奠定了并延续了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冷静、结构明确,又充分调动了观赏者对空间的亲密想象。她曾表示:“作为一个摄影师,第一要义就是要学会排除。”在此基础上,她的摄影极少囊括建筑物的全景,往往通过非常规的构图聚焦于建筑骨架,以局部的结构和肌理折射出广义的建筑理念,使人联想到卢西安·赫尔维、雷内·布里、朱迪斯·特纳等人抽象视角见长的摄影风格。

埃莱娜·比奈,《约翰·海杜克,公寓楼,德国柏林》

此次在中国的首次个人回顾展 “Dialoghi, works from 1988 to 2018 光影三十年”,是由她本人亲自策展,展览作品涵盖了从她早年拍摄的实验建筑装置、为人熟悉的建筑大师作品和她的个人创作系列,以及专门准备的苏州园林系列,无一不是通过比奈敏锐而有诗意的镜头语言,对建筑的物质性和抽象性做出了艺术的诠释。


而她镜头下与普通视角完全不同的新的系列“苏州园林”,比奈说:“对于中国系列,我不想拍什么当代建筑,也许是因为我想要寻找一些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的东西,而如今的当代建筑已经是海纳百川。我也不想做那种风景如画的照片,那会看起来像明信片一样。”


在“苏州园林”系列中,她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墙垣,墙下生长的植物,经年累月,慢慢地渗透到墙面上。落在墙上的影子或是光斑,在画面上只露出一部分的树干与树枝,是整座看不见的园林的投射。

苏州园林系列,展览现场

“墙是一种边界,外部世界在那里被排除在外,而我觉得那正是映照出‘无限’的地方”,在她看来,墙是边界,也是超越边界的地方,墙上隐含着关于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信息。

苏州园林系列,展览现场

和“苏州园林”一样,比奈的作品总是聚焦于建筑和肌理,从而提供一个让人“进入”建筑的视角。在此次展览上,她将不同系列的作品分组,形成主题各异的对话: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那些富有流动性的建筑曲线与一望无际的阿塔卡玛沙漠和瑞士山景一样,蕴含着自然的“能量”;苏州园林的墙垣与雅典卫城的步行通道遥相呼应,暗喻“看不见的世界”。


她将“苏州园林”系列和早期拍摄的季米特里斯 • 皮吉奥尼斯(Dimitris Pikionis)的雅典卫城放在一起。皮吉奥尼斯将不同的石头拼接在一起,创造出步道。他的作品是为人们去看自己眼中的卫城而铺路,这种“铺路”不仅是字面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他的作品关乎看不见的东西(the unseen):你还没到达那里,但你已经开始想象。


而苏州园林也是如此,墙垣反映了你因为这种界限而未能见到的无限的外在世界。比奈认为这两者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了看不见的东西。

“雅典卫城”系列与“苏州园林”系列隔空相对,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历数了比奈曾拍摄过的不同经典作品,它们来自约翰·海杜克、丹尼尔·利伯斯金、西古德·莱韦伦茨、季米特里斯·皮吉奥尼斯、路德维希·里奥、勒·柯布西耶、彼得·卒姆托与扎哈·哈迪德等人之手。


强调建筑师与建筑师之间,又或是建筑师与某个自然景观之间的呼应。


在这次展览中,比奈将拍摄的不同的建筑都聚集到一起,不只是呈现单个建筑师的作品,希望让观众开始思考建筑师是如何工作的、受到过哪些影响、为什么他会创造这样的东西、他在自己的生活中看见了什么……


“我不是历史学家,不会对建筑师进行很细致的研究,而是关注一些人事物的交集。比如,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对自然景观的构成感兴趣,我便把她和风景放在一起。而对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而言,光线和环境很重要,所以我将他和另外一位建筑师希古德·莱维伦茨(Sigurd Lewerentz)放在一起,在后者的作品里,纹理非常重要,他会将树的肌理带入建筑的世界中。因此,两者之间也有许多联系。” 比奈这样说。


因此,在这个展览之中,编者鼓励观众可以自由地去创造新的连接,展览的布局是鼓励你在其中漫游的,你可以四处看看,自己去建立联系。因为有的时候,一幅影像的内容会“流入”另一幅影像,从而创造一些激发你想象的东西。


其实对于空间的体验也是如此。

 观展的人们,展览现场

创作与体验


在展览的前言中比奈写到,“多年来,我经常将自己作为摄影师的创作生涯与旅行者的漫漫路途相比较。旅行者一路寻找着地平线,就像那个著名的画面


——旅行者越靠近地平线,反而离它越远。”


对她来说,拍摄建筑具有某种“不可能性”:照片是二维平面的,你永远无法通过摄影真正传达完整的对于空间的复杂体验。因此,我总是觉得自己好像越走越近了,但其实真正的体验却离我越跑越远。身处一个空间的体验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会听,会闻,会触摸,会回想,而照片是平面的,不可能囊括这些体验。


关于水平线的表述是个隐喻:


我拍得越多,我越想靠近最真实的体验,但永远无法抵达。


一直以来,埃莱娜·比奈也希望观众通过看她的作品或是影集,影响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人们可以开始去凝视某个方向,重新审视自己看待建筑的方式,用一种更深入的方式去看建筑,而不是流于表面,飞快地拍完照片便离开。带学生一起去参观建筑的时候,比奈会告诉他们,不要拍照,你必须去感受那个空间,去观察光的变化、氛围的变化,花点时间去感受每个身在建筑之中的当下,而不是马上拍照,然后告诉自己,我可以之后再看。


她希望人们能够花点时间去观察每一个细节。 这也是在她的作品之中,充满了让人瞬间进入到建筑本身的力量所在。

彼得·卒姆托,布鲁登·克劳斯教堂,德国梅歇尔尼希  2009,数码黑白银盐,80*102cm

纵观本次展览的作品,不难发现,相较于建筑的整体,比奈的作品总是关注建筑的“片段”,在展览前言中也写道,“画面逐渐成为一个拥有自身叙事的自足世界”,比奈不喜欢那种过于沉迷于大广角、色彩、想要告诉你很多事情的照片。


如今照片变得更让人疑惑,因为比如有的人会拷贝项目的渲染图,让它看起来就像现实一样。正如之前所说,体验很重要,这样的照片看似想要制造一种体验,但其实你并没有身在其中。


“一旦你创造了某个构图,碎片同样可以塑造一个故事。摄影师的首要工作是排除。为了强调某些细节,你必须进行大量的排除。所谓“碎片”就是一个框架,而在这个框架之内,你足以构思一个故事:它可以是充满活力的,可以是静如止水的,也可以是饶有趣味的。 ”

扎哈·哈迪德,园艺展览馆,德国莱茵河畔魏尔

诗意与沉默


如何界定所见之物是否具有诗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观众总是能够通过比奈的作品去幻想,从而产生许多感触,也许我们可以将此定义为“诗意”。


在往前的采访中,比奈表示一直对于沉默的力量很感兴趣。“沉默可以被视为能量的缺席,又可以与黑暗或是阴影相比拟,而沉默与黑暗、阴影之间的转译至关重要的。


我常常会想到一首乐曲的构成,作曲家会在开头和结尾处放入沉默,同样地,为了展现光,我们需要沉默的力量,需要黑暗来“塑造”周围的光。在我的摄影中,沉默的隐喻也很重要。因为它们通常是安静的,简洁的,且常常与黑暗相关。”

诗中风景,沃州阿尔卑斯,瑞士,2004,数码黑白银盐,80*80cm

在展览中,她将拍摄的勒·柯布西耶的拉图雷特修道院与拍摄于印度的简塔·曼塔天文台并置。在拍摄简塔·曼塔天文台时,比奈采用了选择性视角构图,着重捕捉天文和星象仪的阴影,而非建筑结构。这与拍摄柯布西耶的修道院的手法相似。

勒·柯布西耶,圣玛丽-拉图雷特隐修院

她在导览中表示:“我希望去聚焦光影,尤其是阴影所扮演的重要作用。(阴影)有时候昭示着时间的变化,就像拍摄的简塔·曼塔天文台。天文台可以通过阴影,告诉我们时间的变化、未来、季节的变迁。这一系列的作品非常简单和直接,但是我看到了它和柯布西耶作品之间非常紧密的联系关系。而且柯布西耶本人也有去过简塔·曼塔天文台。”

简塔· 曼塔天文台,印度斋普尔

对比奈而言,光是一切,就像铅笔、颜料意义,是摄影的原料。


“要想理解建筑,就必须要有光,而要理解和看见光,你又需要建筑。


当我到达某一座建筑时,我做的第一件事总是仔细观察,建筑如何受光、光线如何进入建筑等等。我想要创造一个像太阳那样的实体,但其实让一切充满活力的是光。透过光的折射与反射、光在建筑内流动或被建筑所吸收,去展示建筑的样子,去看建筑如何回应周围环境。光无疑是我摄影的关键。”


结 语


虽然比奈有意设置了多个系列的“对话”,但整个展览并不存在固定参观顺序,观众可以从任意一张作品开始和结束。她希望观众可以与这些作品和建筑形成自己的对话和想象,“就像看书、做梦一样”,即便没有亲眼见到建筑本身,也能展开丰富的联想。


而正如标题所说,建筑不止是“干枯的建筑”,而是可以带我们进入到不同的层面进行理解。


建筑是可以不断地反映你自己的感受、充满感情的,建筑与建筑师之间、建筑与影像之间、影像和观众可以进行自主的对话。

陈老师

看展人:陈老师


ACG The A Team 建筑空间工作室负责人


美国南加州大学 建筑学-硕士

返回资讯列表

在线提问导师

Bianca

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 · 纯艺术

咨询
艺术留学评估

申请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