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
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路易斯·巴拉干
今日专访:ACG建筑设计导师——带出大满贯学员的Mr.Zhang。
- 导师介绍 -
曾就学于University of Auckland/AUT
NZIA新西兰建筑师协会会员
曾在新西兰RTA Studio工作
归国后在国内知名设计院工作多年
并在城市多次举办建筑艺术文化沙龙讲座
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和教学经验
指导学生申请到: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
AA建筑联盟
伦敦大学学院(UCL)
爱丁堡大学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
伦敦艺术大学(UAL)
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
谢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等知名学府
本文张老师采访分成两大部分关于建筑设计的教学和给学员的建议大家一定要保留学习哦!
教育&学习
1.您出国学建筑的初衷是什么呢?
我在本科阶段就出国读书了。因为从小家里就有相关专业的基础,耳濡目染,所以我也是一直对建筑很感兴趣,所以当时希望自己能够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于是便有了出国的计划。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之后,也证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现在正好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我的学生们,所以觉得更有价值!
2.可以分享一下您在学建筑时候的生活吗?
我感觉在学习建筑的过程中,每天都生活在模型和硫酸纸中,一次又一次的制作模型,一遍又一遍的在硫酸纸草图上进行设计。我一直觉得这是很有趣的一个过程,也是我现在一直跟学生强调的内容,就是不断的设计,把自己的每个想法都表达出来,然后从中梳理出自己的设计脉络。看到自己的设计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出来,以致被建成的时候,那种感觉让人着迷。
3.您觉得国内与英美院校教学模式有何不同?
我简单地以英美系教育方式举例:英美系学校更注重学生对于场地自发生成的设计,即设计从现场中生长得出,设计只是通过理性与逻辑分析所形成的客观实体;国内设计偏重于任务书的制定,很多时候学生会拘泥于任务书无法自拔,最后被规范所掣肘。
ACG一直以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去引导学生学习,所以我也很建议学生们能够在有时间的时候多走出去,比如去实地考察,去参加官方夏校课程等,一方面可以亲身坐在国外学校的课堂,和老师一起做项目,这是最直接感受到国外教学方式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是可以看到自己梦想学校的学生作品,这样可以为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做出正确的指引。
4.建筑专业出国深造的学生越来越多,您怎么看?
国内的建筑教育从最早的第一代建筑师梁思成,杨廷宝时期就一直师从西方,现在很多学院派也都是包豪斯体系与鲍扎体系下的国内演变,出国直接学习省去了国内良莠不齐的指导。而现在国内整体大环境中,因为房地产业的低迷,可能我这个词用的有点重,建筑行业对于很多浑水摸鱼的投机者来说不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随着设计越来越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型设计,这对真正的对建筑喜爱的学生来说,直接出国留学深造,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这也是我一直建议对设计感兴趣的学生从本科时期就出国学习的一个原因。
5.学建筑的学生在作品集制作方面有什么要求?
建筑专业的作品集在艺术设计类作品集中,任务量大,出图多,模型多,是比较有困难的作品集,如果说特殊之处,在于既需要体现出逻辑性,又要具有相应的功能。建筑学作为艺术和技术的结晶实不为过。所以我对学建筑专业学生的建议是要注重思考的逻辑,注重功能的实现,注重美学的表达。
张老师推荐建筑设计学习书籍
Francis D.K. Ching的建筑系列书
6.您在建筑行业经验颇多,为什么做教师工作呢?
在西方建筑体系中,实践与教育一直密不可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行教育,从教育中汲取营养反哺实践,是我非常理想的状态,而且能够助力年轻学子也是我很愿意做的事情。
7.您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学生?
理工大学的张同学,可以说从零开始完整的通过学习掌握了做建筑设计的思考能力,做到了思维的逻辑性,功能的实用性,建筑的美观性三者的统一,在申请过程中虚心学习,最后拿到了英国前五名所有建筑学院校的OFFER,由衷的为她高兴,而且在国外的学习中也一直跟我进行沟通,解决课堂上的疑惑,形成了非常好的良性循环。还有刘同学,雨婷同学等,都是非常努力,取得的成绩非常好!我也希望其他同学能向他们学习,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取得喜人的成绩。
学 员 案 例
张同学
校区:大连
申请专业:建筑设计
OFFER:
UCL、爱丁堡、AA联盟等
如果你也喜欢建筑,如果你也有梦想学校,那么张老师随时等待你来共同探讨关于建筑,关于未来的设计,不管是10几岁还是50几岁还是80几岁,人们内心渴望美与设计的梦想一定会始终不变,ACG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