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后期调色,后期工作的调色是成就影片风格的最后一步。其中主要分为两个步骤:色彩校正(Color Correction)以及色彩调整(Color Grading)。色彩校正是调色中的第一步,最重要调整曝光、对比度和色彩平衡(将物体还原最原本的色彩),也将各素材的影调校正一致。
电影后期调色,后期工作的调色是成就影片风格的最后一步。其中主要分为两个步骤:色彩校正(Color Correction)以及色彩调整(Color Grading)。色彩校正是调色中的第一步,最重要调整曝光、对比度和色彩平衡(将物体还原最原本的色彩),也将各素材的影调校正一致。在这一步中,我们可以弥补和修改素材中的问题,如:饱和度不够,清晰度不够,对比度不够,偏色,亮部或暗部没有细节。
而后期的空间也取决于前期拍摄时的格式,RAW文件几乎是未经过处理而直接从CCD或CMOS上得到的信息,因为没有白平衡设置、ISO或者其他的颜色调整,存有真实的图像数据,因此工作者可以任意调整色温和白平衡且不会损伤图像质量,后期空间大。也有当下热门的各厂出的log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保留了大量亮部、暗部的细节,同时具有宽广的色域图像。但是画面对比度、色彩的饱和度会降低,所以数字信息中会有非常多的灰度,所以在拍摄时需要时刻注意颜色和对比校对。
大多数的调色软件会有自动转换色彩空间的特效,一般输出为Rec 709的标准风格。但这种程序不一定适用所有的素材,如果有过暗或过亮的部分那么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处理。以达芬奇(DaVinci Resolve)为例,由bmpcc出的素材可以直接通过RGB混合器,分别将各输出通道中的红、绿、蓝拉到最值,画面直出达到Rec709,大大节省了颜色校正的时间。也可以使用相机厂家官方的矫正LUT来转换成一个正常的画面。
示波器
以达芬奇的各示图为例,波形图呈现的是画面中各个像素的亮度,可以清晰地看到画面的白平衡,帮助我们界定画面的明暗范围。矢量图呈现的色相和饱和度信息是非常直观的,我们可以查看饱和度是否有溢出(在曲线——饱和度vs饱和度可通过在不影响全局色彩的情况下将过饱和的色值降下来)。在矢量图中查看肤色指示,移动滑块精确肤色颜色选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肤色(选区应分布在白线偏右部分)。分量图可以让我们直观地发现亮部,暗部以及中间调的色彩占比(是否偏色)。因此,运用示波器可以大大提升效率以及调色的准确性。
自主校色需要时刻与分量图、示波器等做依据。白场一般会调整至95%-90%,黑场一般会调整至5%-10%,中间调看个人偏好。但如果是夜景,或者有白色和黑色的部分,或者是霓虹灯等特殊因素,就不能硬套规律了。可以通过拉曲线来分别调整亮部和暗部的对比度,也可以分离RGB再做色彩调整。在色彩平衡方面,我们还需要掌握三原色的滤色原理,例如如何让天空的颜色更加通透,转换问题为如何增强局部蓝色。一种是增加它的相邻色——品红和青,另一种是减少它的互补色——黄色。可通过色轮以及曲线内的色相vs色相来调整。
如果在颜色校正之后,做二级调色可以直接套用风格LUT,这种配置文件虽然快捷有效,但未必会与素材完美贴合,所以也要注意分析画面颜色的问题并再做进一步调整。也可以找到电影截图,模仿调色。不仅可以练习调色的熟练程度,也可以培养电影美术的审美能力。
合适的色彩,丰富的细节呈现是“电影感”的重要元素,高阶的调色技能也需要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和色彩美学知识一同辅佐促进。